专家说期刊 | 探讨建设中国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和方法
导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与《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要求,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于2020年9月23-25日在长春召开。两院院士与科技期刊主编共聚一堂,探索适宜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理想途径。学术期刊记载着大量学科信息内容,既是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的平台,又是深化学科研究、创新科研方向,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科学技术的催化剂。探讨科技期刊发展意义深远,今天,小福团特将各大期刊编辑论坛期间访谈内容摘编整理,分享给大家,以资借鉴。
高质量论文留在中国期刊上
中国科技期刊界“守土有责”
▷ 曹健林: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光:科学与应用》主编
曹健林认为,一份学术期刊要能吸引优秀文章,必须与优秀团队保持密切关系。“期刊应该和全球所有该领域里的领先团队保持密切联系,最好能够有一种信任,有一种友谊,这样人家才愿意把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你这里发表,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要办好科技期刊必须有两个队伍,除了科学家队伍之外,也必须有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曹健林谈到,以前期刊编辑人员待遇比较差,无论是在研究所还是大学,编辑队伍始终不是主流队伍,因此编辑们收入、职称都不够乐观,科技期刊的发展也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越没有人才进来,期刊就越办不好。
曹健林认为,提升编辑收入、完善激励考评机制,是吸引优秀编辑加入、提升编辑队伍质量的最佳途径。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离不开予以平台发展的两大社会基础,即工业基础和科研基础。“有强大的工业才有强大的经济,有较高的人均GDP,国家才会富裕,光富裕还不够,还应该有强大的科学研究。”
曹健林建议中国应增强科研基础的支持力度。他认为,中国科技期刊没有达到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尽管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还不是科技强国。“中国的科学技术很多领域,已经逐渐在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甚至少数领域已经走进世界前列,但我个人觉得,中国的科技期刊还没有走到世界最高,还需要不断努力,让期刊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留下中国最优秀的科研论文。”
原文直通车↓
知识服务和融合发展
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方向
▷ 张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
张立认为,中国作为论文创作和期刊出版大国,仍然需要继续提升国际化水平,并需要兼顾优化内容和推广渠道两方面,让中国科技期刊在内容和渠道上,都达到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水准。
在内容和渠道助力一流科技期刊方面,张立分享了三个方面建议。首先,期刊编辑部需要着重提升论文质量和办刊质量,持之以恒做好期刊内容质量保障工作;其次,国内期刊要加强对外交流,打开与世界同行交流的渠道,让期刊迈向国际舞台;再次,重点提升平台及其对外运营能力,期刊的国际化需要好平台支撑,好平台的要件是能为业界提供更多学术交流、培训、分享成果的机会,为提升业界综合水平做出贡献。
张立认为新兴技术不仅改变着传播者的传播方式,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对知识的接受模式。他说:“技术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科技期刊应及时加强知识服务建设,积极寻找新的传播方式,努力探索AI技术在学术出版中的应用结合,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
张立提到,科技期刊还应思考在这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强版权保护。“国家、企业、高校等应加强对版权保护的重视,综合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让版权保护机制在数字环境下越来越健全。”
知识服务和融合发展,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对于融合发展的把握,张立强调融合不止发生在产业中的上下游,还有外部的力量。也就是说,打破了边界之后,行业外的力量可以进入内容产业或学术领域,同时行业里的人也有机会向外迈步,和行业外建立更多交流、合作的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同时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加强新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原文直通车↓
▷ 白雨虹:《光:科学与应用》执行主编
白雨虹表示,期刊编辑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她认为一个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不应该只有编辑能力,还要有记者的采编能力。“科学编辑需要具有科学记者的采编素养,因为编辑需要在前线采访中获取科学家最重要的成果。”
另外,白雨虹认为良好的英语能力是国际化科学编辑的基本素养。她说:“科技期刊编辑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不应只和中国科学家交流,应该和国内外科学家进行交流。要真正走进国际科学家的圈子,英语是编辑们必备的技能。”
白雨虹认为,给予年轻编辑发展舞台,是锻炼人才的有效途径。“我自己比较欣慰的是,我们培养的一些青年编辑在行业中很优秀,从他们身上能看到我们国家年轻人的潜能,在科技期刊界,他们后生可畏。”
优秀的科学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学术水平提升的基础,引进一流人才进入编辑部对于建设一流科技期刊至关重要。在我国科技期刊综合水平显著提升的当下,仍存在着编辑的收入水平、行业待遇以及奖励回报与行业所贡献的社会价值不匹配的问题。
白雨虹建议,面向科学期刊编辑,应该有资金专项的“杰青”“优青”这样的项目,给热爱投身科技期刊编辑事业的青年科技期刊编辑们以学术地位和各种提升机会。“业界要认可编辑们是有非常非常大的付出和努力的,要提高编辑们的行业待遇,吸引住、留住优秀期刊编辑”“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科研领域中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回归祖国的很多。但我们的科技期刊还不能完全吸引优秀编辑的流入,中国科技期刊的长足发展需要建立优秀编辑人才项目。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像重视青年科学家一样,对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也予以高度重视。”
原文直通车↓
技术与机制协同创新
多方共筑科技期刊生态圈
▷ 刘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
刘冰认为,科技期刊的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期刊编辑自身具备科学传播的素养。“将科研成果面向大众,需要编辑具有多方面的素养,比如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品牌的推广能力等。”
刘冰介绍,中国科协为提高科技论文转化科普内容的效率,打造了“和公众见面”的机制,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与了这样的行动。他说:“期刊尽可能地把一些有价值的、对公众健康有益的论文,用科普的语言描述出来,发布在公众号和科普杂志上,助力提升公众科学知识水平。”
在互联网技术为期刊出版带来的产业机遇中,刘冰说:“互联网情境下,科技出版不仅是从纸上搬到网上的变化,另外增加了出版效率、出版效果的提升,比如开创了优先出版、增强出版、预出版等多种模式。尤其近些年来的数据出版、视频出版范式的创新,为出版行业的升级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基于出版行业在互联网情境下出现的新模态,刘冰认为,互联网的多元化给出版部门的科学传播工作,带来了挑战性,需要行业从业者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与时俱进地跟上技术环境变化。
“科技期刊生态圈的建设,离不开期刊环境各个方面的人,如出版机构、管理者、编辑、学者、科学家等。当所有的力量汇聚到一起,才能形成支持中国期刊生态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刘冰认为,创新出版技术、提升期刊编辑水平等促进期刊发展的手段需要有制度基础,不能脱离健全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期刊产业链全方位的提升需要优良的评价生态,刘冰说,建设一流科技期刊,需要综合编委的要素、编辑的要素、出版平台的要素、服务的要素、传播的要素等,国家当前在全方面优化评价生态的政策中加大了力度,科技部、教育部出台了破“四唯”、代表作制度等文件,中国科协主导了分级目录评价推进期刊等效应用建设,出版行业应该抓住机遇,将回流的论文以更好、更快的速度传播出来。
原文直通车↓
注:文章由小福团整理自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期刊编辑及专家访谈,若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往期热文回顾:
● 深度解读 | 这本钱学森创办的期刊,要走怎样的“突围之路”
本文由丨学会服务365 xhfw_365丨精编发布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转载、投稿、咨询
邮箱:xhfwzx_wx@163.com
小福团微信:xft20200115
———— 猜你喜欢————
(点击蓝字跳转)
版权保护声明:
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我知道你在看哟